萬億元互聯網金融消費井噴
近年來,在經濟轉型打造新經濟增長引擎的時代背景下,消費金融迎來快速發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從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機構已經超過100家,市場參與主體包括了商業銀行、汽車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巨頭、P2P網貸機構及其他互聯網公司等。
“雙11”無疑是輸出金融產品的絕佳場景。從“掏錢購物”到分期付款、預支消費,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蘇寧消費金融等機構紛紛入場,開始成為了“雙11”消費支付的主角,打響消費金融促進消費之戰。“預測到2017年互聯網金融消費市場將增加到2萬億元,到2018年則增加到3.8萬億。”廣東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聯合會副秘書長冼宇航表示。
目前,消費金融領域中既有線下傳統銀行端通過消費信貸布局市場,也不乏P2P公司轉型和新型消費金融公司進入,大型電商平臺亦摩拳擦掌一爭高下,市場一片喧囂。[南方日報]
央視廣告招標拒絕P2P
有著來年經濟走勢風向標之稱的央視招標于11月8日舉行。今年央視通過模式的創新,僅“國家品牌計劃”和“超級IP資源招標”就吸金64億元,招標總額較去年有所增長。從行業分布來看,酒企、家電、汽車等多家企業中標,而過去兩年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幅減少。
業內人士分析,央視暫停P2P企業廣告投放資質是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過去兩年,互聯網金融企業曾一度成為央視的廣告大戶,在2016年央視的招標會上,P2P平臺翼龍貸成為標王,共拍下央視“新聞聯播標版組合”6個單元6個位置的標的物,共花費3.6951億元,但在今年的央視招標上卻未見P2P企業身影。
央視也在加強廣告審查力度。早在今年4月,央視廣告部審查科通報的信息顯示,對于互聯網金融類企業在央視的廣告投放,要求在投放前企業需向央視出具銀監會的證明文件。對于經營范圍內涉及金融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是否能投放央視廣告,要根據企業從事的行業進行審核確定,取決于企業所從事的具體行業。[北京商報]
證監會:警惕“微信薦股”陷阱
證監會網站9日晚間發布消息稱,近期,證監會有關派出機構在日常監管中發現,有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微博等招攬客戶,宣稱可提供股票信息和買賣時點,以獲得高額收益,并收取高額費用或分成。經初步調查,發現市場上通過微信薦股的活動呈增長態勢,影響也越來越大。如自稱“XX投資”的機構,通過微信朋友圈,在每天上午開市前和中午休市期間發布信息,宣稱擬拉抬某股票,投資者向該機構繳納一定費用后,可通過微信或者電話提前得知買賣該只股票的信息。投資者繳納的費用,從15800元到58800元不等。[中國證券報]
上海銀監局:嚴防通過P2P違規獲取首付 從嚴審查“假離婚騙貸”
為促進上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上海銀監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個人住房信貸風險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轄內商業銀行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全面加強個人住房信貸風險管理。
《通知》要求,轄內各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首付資金真實性檢查要求。完善審查手段,嚴格審查借款人首付款資金來源。防止借款人通過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P2P、小額貸款公司、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等渠道違規獲取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款資金,不得利用信托公司等通道直接或間接為各類機構發放首付貸提供資金支持。[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