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報道】讓無數網民瘋狂的阿里巴巴雙十一活動昨晚凌晨落下大幕。支付寶交易總額最終定格在350億元,總成交筆數1.71億。這不但刷新去年“雙十一”創下的191億元的紀錄,相當于中國日均社會零售總額的5成。
數據很瘋狂
美國2012年黑色星期五銷售額曾創紀錄的達到10.4億美元,而在今天這個中國雙十一,天貓只用了不到55分鐘就輕松超過。
離開場還有兩小時,天貓購物狂歡節網站流量已經超過2012年當天的流量峰值。進入雙十一后,第一分鐘支付寶成交額破億;6分零七秒,超10億元;38分零5秒,超50億元;一小時成交額67億元。而去年雙十一當天突破50億用了8小時16分。
33分鐘后,8家網店進億元俱樂部。“雙11”開閘后,GXG、杰克瓊斯、太平鳥等服裝品牌迅速領跑,成交額在3分鐘時間內就破千萬元。第33分鐘,小米手機的天貓旗艦店成為首個突破1億元的賣家,隨后,凌志集團也順利破億。截至昨日中午12點整,又有國華人壽、海爾、優衣庫、生命人壽官方旗艦店、jackjones、羅萊、易方達基金等8家店鋪順利挺進“億元俱樂部”。
真的省錢了嗎?網友吐槽被忽悠
“雙十一促銷太忽悠了,我本想買個冰箱,在網上看中了一款說優惠800元,我一查,8月初的時候是3199元,現在是3999元,商家說“雙十一”大優惠800元,這不是等于繞了一圈一分錢沒少,真是無語了。”網友王女士在自己的微博上抱怨道。
“半價”是眾多人血拼雙十一的原因,但是,有這種現象卻讓人感到氣憤:有人發現,部分所謂的“半價”商品并沒有真正半價,有的原售價幾百元的商品在“半價促銷”后只比原來便宜了幾十塊錢;還有人發現參與活動的商品,店家先開始大幅提價,到活動當天再按五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這樣先漲價再打折,折后實際價錢可以說幾乎沒降。
“很多商家都是先進行提價,然后再打折,其實根本沒那么優惠”有網友就顯然不相信商家的各種打折促銷活動。
記者也選擇了幾款產品,跟蹤其價格后發現,部分商品在“雙十一”前后存在調價情況。以一款戴爾筆記本電腦為例,在亞馬遜網站上,昨天的報價甚至要高于前天,該產品10日晚8時報價為4666元,到了昨天零點提價至4797元,昨天下午7時報4733元。另一款卡西歐相機,在京東商城內,10日晚8時報價為5499元,到了11日零時改為6999元,提高了1500元,昨天中午又回到5499元。
除了價格變化隨意,消費者還發現多家電商在此次促銷中,明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折扣并不大,有的商品只便宜了1元。
昨天,記者從京東、亞馬遜及蘇寧這三大電商平臺上發現,筆記本、平板電腦、家電產品這類以往重點促銷的產品,在此輪價格戰中的優惠微乎其微。以一款聯想筆記本為例,11月10日這三家電商的報價均為6999元,而昨天除了在亞馬遜商場減價了50元,京東和蘇寧易購的報價仍為6999元。
網購支付壓力有點大
不久前的支付寶9周年大會上,天貓和支付寶兩位總裁層“打賭”:今年的“雙十一”網購狂歡節,不知是淘寶系統會被沖垮還是支付寶的系統難逃“劫難”,而現在謎底已經揭曉。淘寶系統在狂歡節開始10分鐘之后就出于癱瘓狀態,不僅是支付頁面打不開,連已買到的商品也無法查看。
瞬間暴增的網上支付對銀行系統是一大挑戰。據記者了解,有銀行特意針對雙十一網上促銷活動做好相關應對預案,不過仍有大型銀行昨日出現網銀間歇性“癱瘓”。
昨日有消費者稱,某大型銀行網銀支付系統一度無法進入,這也是去年“雙十一”多家銀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該大型銀行相關人士回應稱,主要是因技術性問題導致無法進入網上支付系統。
不過,一城商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稱,該行昨日并未遭遇網上支付障礙。據了解,該行自去年開始就針對“雙十一”做好應對預案,從技術層面加大相關配置等。“理論上銀行系統可以支撐龐大的交易量,但瞬間爆發的交易量對系統仍是一大考驗,問題類似高峰時期的堵車。”
誰的狂歡盛宴?
雙十一大促之下,電商笑哈哈,消費者眼挑花,而快遞則是跑斷腿。以圓通速遞為例,為了迎接雙十一到來的高峰,不僅將轉運中心進行改擴建,而且新增幾百臺運輸車。
盡管快遞業近年發展迅速,每年快遞量都接近50%的速度在發展,但是對如此大的快遞還是有些吃不消。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雖然雙十一快遞量大,但一周左右就會消化完,關鍵是快遞公司為此準備的車輛、場地和人工卻沒辦法用完即扔,有些場地的租期至少三個月,這顯然是巨大的浪費。”
對于參加大促的商家來說,參加大促也是件傷筋動骨的事。此前京東集團副總裁蕢鶯春表示:“為了雙十一,小商家們從每年6月后就開始準備貨物,通常都要備貨兩倍。而真正能夠賣出去的也就1到1.2倍,其余的貨物都銷不掉,這是一種浪費,也讓小賣家們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而物流和售后服務才是雙十一最大的軟肋。在痛飲過銷售額瘋狂飆漲這杯美酒之后,電商們最擔心的是伴隨而來的快遞爆倉、用戶投訴等負面新聞。
業界紛紛猜測,按照現在的成交額增長情況,快遞爆倉甚至將超過去年。從經驗看,雙十一過后,忙亂就成了快遞業的主旋律。每年都有配送站被包裹堵住門,甚至埋起來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絡里,引發陣陣驚嘆。
電商頻繁大促還能走多遠?
“雙十一”促銷在今年儼然已經演變成了一場電商混戰。電商混戰中,各家都使出了怎樣的促銷絕招?打折、包郵、返券、減價……是“雙十一”促銷大戰中的常用利器。
易凱資本CEO王冉在認為,雙十一對中國電子商務來說,不是好事。“在本來應該平滑的銷售曲線上認為造出一個波峰,但是這是以蠶食日常的交易量和正常的價格為代價的。所以從整體看雙十一未必能給商家帶來實際的增量。而且還使商家的倉儲、物流、客服難以負荷。而且強化了中國消費者認為電子商務就是要低價的印象,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消費者來說,電商大促都意味著降價。現在的電商,幾乎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有不同類型的大促,而雙十一只是登峰造極而已。降價使得電商得以迅速崛起,但是這條路還能走多遠已成問題。
零點集團咨詢師徐興旺表示,消費者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作為網購主力的80后,之前由于收入不高,所以對價格比較敏感。但是隨著80后收入的提高,對價格的敏感性在降低,對于品質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現在奢侈品網商的崛起就是一種例證。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現在電商都在拼價格,目前這樣拼還有生存空間,但是難以長久。“因為網上比價很容易,很容易找到比實體店更低的價格。但是用不了幾年,差價就會逐步消失,如果不能提前轉型,就會像團購網站那樣倒掉一大批。”姜奇平建議,電商應該逐步嘗試差異化的產品、設計和推薦,通過差異化,才能有所溢價,才會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化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