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全國淘寶惡意差評師第一案
2012,淘寶網頻頻接到賣家遭遇“惡意差評師”的投訴舉報。網店賣家舉報的情況相似:有顧客來店里拍下商品,緊接著就有人來和賣家談判,不管發不發貨、貨品是好是壞,不給錢就給差評。
2012年底,全國首例“惡意差評師”破案。11月29日,淘寶網和杭州市公安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7名“惡意差評師”犯罪嫌疑人被杭州警方抓獲,整個抓捕過程歷時數月。
2013年,7月3日,全國首例網絡購物“惡意差評師”案在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宣判。12名被告人因犯敲詐勒索罪被判刑,其中,主犯楊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5000元。經查明,該“惡意差評師”犯罪團伙以現年25歲的被告人楊某為首,他們在淘寶網上向某個網店賣家惡意下單,而后楊某通過QQ等聊天工具與賣家“談判”,向賣家表示如果發貨就給予差評、不發貨就投訴,只有向他支付一定錢款,才同意關閉交易。
資深法律人士張強表示,雖然本案中每次涉案金額不高,但根據2011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多次敲詐勒索的,構成敲詐勒索罪。本案中,各被告人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敲詐勒索次數均在3次以上,所以他們的行為均構成敲詐勒索罪。
”惡意差評“對淘寶賣家危害甚大:四五個差評能讓其關門
有過網購經歷的消費者都知道,優良的評價是一家網店吸引顧客的重要原因,購物中除了查看賣家對商品的描述,其他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是重要依據。
所謂“惡意差評”,是指買家、同行競爭者等評價人以給予中、差評的方式向網店謀取財物或其它不當利益的行為。此前,淘寶網表示,支持消費者給予合理評價的權利,但是對于“惡意差評”的行為,將聯合警方予以嚴厲打擊,絕不姑息。
評價如此重要,當無辜地受到差評時,一些賣家自然也想方設法找人來刪除差評,這樣,一條灰色產業鏈在原本公開透明的網購評價體系中悄然而生。
“我們承諾不聯系買家進行刪除,先刪除后付款,不成功不收費。”一家名為“卓悅刪評科技”的網站聲稱,只要3天至5天就能刪除一條評論,每刪一條的標價是288元。類似的網站還有不少,部分刪評網站透露,好多淘寶上信譽較高的皇冠網店會長期請他們做評價管理和維護工作,隨時監視,一旦有不利評價出現便立即刪除。
職業差評師受利益驅使,選定目標網店后迅速購買多件商品,待收到貨后一律給予差評。當網店賣家要求其改評價時,他們會進行敲詐。“一般三鉆以下的賣家,只要四五個差評就能讓他關門,就算是皇冠賣家,來十個差評也會元氣大傷。”淘寶網上一名賣家透露。
起底淘寶惡意差評師:灰色產業鏈曝光
IT商業新聞網獲悉,如今職業差評師已經形成為一條灰色的產業鏈,且團隊作戰方式,分工明確:
(1)淘寶店主叫做“肉”(尋找目標、評估目標);
(2)尋找能敲詐的店主的過程,叫做“找肉吃”(圍攻目標、敲詐目標);
(3)新入行的差評師通過驗證的暗語通常為“求吃肉”(新手入行,壯大團隊)。
找到肉之后,由談判手去談判,逮到肉(獲得賠償)之后,“老鳥”會把錢直接轉入職業差評師的拍號支付寶中。尋找目標——評估目標——圍攻目標——敲詐目標,職業差評師每天都在重復這樣的“捕獵”。“一單15元,每晚10單,一天就是150元,新手入行月入4500元不成問題,老鳥輕松月收入上萬”,差評師內部人士如此透露道。
在此之前,淘寶網在7月初已開通了 惡拍舉報 綠色通道,淘寶賣家一旦遭遇買家惡意評價等敲詐行為,可第一時間通過這個在線通道進行維權。對監控到的和賣家舉報的群體惡拍訂單,經核實后進行關閉交易處理,避免賣家受到損失。截至目前,淘寶通過該綠色通道共處罰了惡意買家賬號3.7萬個,攔截關閉了7萬多筆惡意訂單。不過,買賣當中層出不窮的新情況,仍然讓消費者不滿。
面對這種畸形收入模式,傷害的是大量的、無辜的淘寶店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差評師和刪差評師的出現,反映了我們整個商業生態環境的問題。
有專家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對電子商務進行規范。由于對電子商務活動缺乏法律制約,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從事網上欺詐活動,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的誠信發展。在加上我國信用系統嚴重滯后,還未建立起健全的誠信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失信、 違規行為監督懲罰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