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億元營業額、近3萬名員工、5000輛機動車,偌大的公司一夜之間倒閉,這即是星晨急便·鑫飛鴻(簡稱“星晨急便”)的狀況。南方日報記者昨日了解到,目前星晨急便總部被查封,員工工資2個月未發,董事長陳平不知所蹤。本報嘗試聯系陳平及公司其他數位高管,但手機與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從一顆業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到現在的新星隕落,星晨急便只花了3年時間。在紛繁復雜的快遞“江湖”中,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行,資金、管理、服務、品牌等商業要素“一個都不能少”。
○1.2億元虧空 2000萬元貨款被占 星晨急便宣告倒閉
4日,網友披露了一條來自陳平的短信,“公司解散了,阿里7000萬,我的5000萬全部賠光了。現在客戶的2000多萬貨款被加盟商非法侵占,也不能返還。1400多名員工二個多月沒有工資,我已經傾家蕩產。做生意有賠有賺,現在公司賠本了,懇請大家一起承擔,在此,真誠地向大家說一聲:對不起了。”
消息一出,輿論聲音風起云涌。各地與公司相關的加盟商、電商、員工都在尋找一個叫“陳平”的人。據了解,星晨急便在國內的加盟商達數千家,不同加盟商涉及費用不等,數目約在1萬元至數十萬元之間。
根據星晨急便官方介紹,公司2011年全網營業額達7.5億元,擁有運轉及分撥中心150多個,網點數量3800多個,員工28100名,機動車5000輛,摩托車19000輛,日處理業務量13萬票。然而,偌大的公司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據浙江慈溪一位小型加盟商告訴南方日報,他加盟干了近3個月,其中,保證金是1.25萬元,加盟費是2000元一年,但星晨急便在二三線城市的業務量非常少,兩三天才來5-6件貨,而且也沒有班車,貨都是用別的快遞車輛發過來的。自去年以來,“加盟費、保證金、押金、派費,一分錢沒給過”。
另一位加盟商也透露,去年10月份他買了一輛箱式貨車,準備與星晨急便合作,本來約定每月15號公司打款給他,但從去年10月至現在,“一分錢都沒付,目前已經墊資9萬多元”。
星晨急便總部一位姓葉的員工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總部已經被查封了”,員工已經兩三個月沒有領到工資了,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北等地全國直營中轉站的重要資產“一夜之間全部蒸發”。雖然一年前并購的“鑫飛鴻”仍在運作,由于加盟商大抵與原來的品牌“星晨急便”簽約,“因此加盟商找鑫飛鴻要錢也沒有用”。
成也阿里 敗也阿里?
2009年,星晨急便在北京的誕生被譽為業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它的誕生之所以受人關注,重要原因來自于其創辦人是宅急送的創始人之一陳平,此外,2010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入資星晨急便也讓投資者對其充滿想象。
陳平的短信內容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入股為“7000萬元”。據佛山南莊站一位姓劉的負責人介紹,在陳平內部講話中,阿里巴巴投的7000萬元約有5000萬元一直“沒有就位”。公司的倒閉,“阿里巴巴集團負很大的責任。
然而,由于阿里巴巴的投資,讓星晨急便人氣大增。星晨急便在國內各地拓展業務時,往往將阿里巴巴作為“招牌”亮出,從而也為其在二三線城市的“攻城掠地”打下基石。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2011年10月,星晨急便為進一步壯大業務,與鑫飛鴻快遞有限公司正式合并,更名為“星晨急便·鑫飛鴻”。
上述葉姓員工介紹,收購鑫飛鴻“約花了5000萬元,其中給鑫飛鴻還了4000萬元的賬款,還有1000萬元打給了鄧飛浪”,鄧飛浪所持“星晨急便·鑫飛鴻”股份在30%左右。
佛山南莊站劉姓負責人告訴記者,鑫飛鴻本身其實是個“大窟窿”,本身站點并不賺錢,但要的收購價卻不低。
星晨急便合并鑫飛鴻后,各站點基本上還保留星晨急便和鑫飛鴻“兩套班子”,這一問題歷經數月也沒有解決,導致傳統業務由鑫飛鴻站點接,新的業務由星晨急便接。陳平一度在內部會議上表示,“真正融合起碼要一年以上時間”。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星晨急便快速并購的做法也為倒閉埋下了“導火索”。由于公司在資金、管理、業務等方面出現兩邊只能兼顧一頭的現象,加上攤子過大,公司內部管理不善,“公司倒閉只是遲早的事情”。
○持證快遞企業8000家 規模小數量多
行業“整合潮”或將來臨
2010年1月,DDS快遞董事長郜偉一夜之間消失,公司也由于資金危機而宣告倒閉,造成廣州、深圳兩地同時爆發數百名商戶集體上門追債事件。
歷史何其相似。從原來的“DDS”,到如今的星晨急便,快遞行業的“新星”又一個接連倒下,快遞會迎來“整合或重組潮”嗎?這成為業界與民眾關心的話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快遞企業近一萬家,但持證企業約為8000家,但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產業集中度低。規模達到100億以上只有順豐與郵政EMS,位于第二梯隊的“四通一達”規模在數十億之間,第三第四梯階企業基本在億元及億元以下。
廣東物流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馬仁洪告訴記者,市場的競爭決定了“跑得快的留在市場、跑得慢的退出市場”,因此,數量眾多的快遞行業會面臨整合與重組趨勢。
2011年6月,國家郵政部門發布《關于快遞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稱將爭取支持快遞企業兼并重組的財稅、土地等優惠政策,促使5年內,培育出一批年收入超百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快遞企業。
馬仁洪說,近幾年,國家郵政管理部門不斷推出新的文件,本身就是要規范這一行業的管理。市場發展到后面肯定面臨“洗牌”的格局,快遞企業做大、做強,一步一步踏實發展殊為關鍵。
陳平的浮沉人生
■人物
有人說,“知道陳平,是因為知道宅急送;知道星晨急便,是因為陳平”。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陳平的事業軌跡。
1993年,陳平從日本留學歸來后創辦宅急送的前身——北京雙臣快運有限公司,他與哥哥陳東升各出資30萬元。1995年,日本一城(株式會社)參與合資。2002年,宅急送營收突破億元大關。由于陳平與家族內部在“是否介入小件快遞”業務的觀點上產生矛盾并激化,2009年元旦期間,陳平離開一手創辦并嘔心瀝血多年的宅急送。
2009年3月初,年近50的陳平再次創業,新公司星晨急便成立。對于自己的二次創業,陳平只給自己“5年多一點”的時間:“到2015年,也就是我55歲生日的時候,如果沒有成功,我就認命。”
2010年3月,僅創立一年的星晨急便就獲得阿里巴巴集團的數千萬元入資。去年10月,陳平急于拓展快遞業務,花數千萬元“大口”吞下鑫飛鴻快遞有限公司,更名為“星晨急便·鑫飛鴻”。
吞并鑫飛鴻或成為陳平的“敗招”,由于資金不足、管理不善,業內一直盛傳星晨急便處于倒閉邊緣的流言,直至目前公司總部被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