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不完全可信
朱女士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被騙經過。春節前夕,朱女士對自己網購的商品不滿意要求退款時,賣家不接受。于是,朱女士在一知名搜索引擎里搜索該網站的投訴電話,與對方聯系后,對方讓其將銀行卡插到自動取款機上按其提示操作,以便后臺將貨款退至銀行卡上。而朱女士按對方提示操作時,對方又以“系統報錯”為由讓她去自動取款機操作。結果是,朱女士先后兩次按照對方要求操作后發現,卡內2835.02元存款不翼而飛。
“雖然之前也聽說過犯罪分子通過類似的手段騙錢,但是我一開始就相信我在網上搜到的電話就是客服電話,對方的話我就深信不疑了。”朱女士懊惱不已。
交易記錄背后也有虛假
來自公安部門的信息顯示,犯罪嫌疑人利用網絡媒介、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實施網購詐騙,在春節前后有增多趨勢,而且花樣有所翻新。
陳某是一位網絡游戲愛好者,在游戲“圈內”小有名氣,平時經常在網上購買游戲幣,往往能通過網友買到一定折扣的游戲幣。1月13日晚,陳某在家上網玩游戲時,在網游“朋友”介紹的一個出售游戲幣、游戲裝備的網站購買折扣游戲幣時,對方以“必須開通會員、交保證金”為由,要求陳某在網上轉賬1000元。當對方再次要求匯保證金時,陳某發現自己被騙。
“那個網站上顯示的每天交易量和會員數都挺多的,支付界面什么的也都很正規,我就相信了對方,卻壓根兒沒有想過網絡詐騙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而據警方介紹,這種“被釣魚”現象,就屬于一種新型的網絡欺詐行為――犯罪分子利用各種手段建立“釣魚網站”,在網站上虛構交易,使得消費者誤以為這是正規的交易平臺而上當。
“購物網站”存在木馬陷阱
如東掘港鎮的徐某平時也喜歡網上購物。本月初,徐某在某網店看中了一件皮衣,價格比專賣店便宜,僅售149元。后因下單未成功而要求退款,對方客服通過QQ發來了一個退款程序。徐某在該程序上操作,每次按“確認”的時候都不成功,按了多次“確認”之后感到不對勁,一查銀行卡,發現余額為零,卡里的18268元存款全都被轉走了。
“其實,對方發給受害者的所謂‘退款程序’就是一個木馬程序。”辦案民警介紹說。
警方建議,廣大網民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泄露自己的銀行卡卡號及密碼、身份證號碼、手機密碼等個人信息。大家也不要相信“特殊渠道”的謊言,拒絕“先付保證金”。一般而言,網上商品會比商店便宜一兩折,而對折扣優惠幅度大的商品就要盡量多看賣家、比較一下,避免因一時沖動、貪圖折扣而上當受騙。
本報通訊員 蘇錦安
本報記者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