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陷阱五花八門
在春節期間的網購潮中,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遭遇的網購陷阱可謂是五花八門。甚至有上當受騙的消費者無奈地表示:“網絡購物,想說愛你不容易。”歸納起來,目前存在的網購陷阱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一是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剛開始迷戀上攝影的馬小姐用年終獎在網上買了個佳能60D單反相機,原因是網店中的價格比實體店中便宜了700元。然而等拿到相機后,馬小姐卻發現套餐中的相機包等物件質量十分低劣,根本不是正品的佳能相機包。氣憤的馬小姐對記者說:“沒想到第一回上網買東西就被坑了。”
馬小姐的遭遇并非個例,目前網絡上制假售假的現象十分嚴重,網店中假名牌滿天飛。以致一些人對網絡購物產生了偏見,認為“網貨”就是“假貨”的代名詞。
二是炒作信用,虛假宣傳。許多消費者認為,信用高的網店,貨物質量就有保障。事實上記者從淘寶網了解到,目前網絡上出現了專門幫助賣家炒作信用的黑色產業鏈,一手收錢,一手將不良網店的信用度人為炒高,欺騙消費者。
三是網絡釣魚,植入“木馬”。網購年貨的紅火,讓一些釣魚網站和木馬病毒也蠢蠢欲動。記者的一位同事本打算網購一件毛衣作為新年禮物送給母親,在與賣家談妥價格后,她點下了賣家發過來的商品鏈接開始付款。結果款付出后,登錄淘寶網卻未發現交易記錄,這才定睛一看,發現賣家發來的鏈接頁面并不是真正的淘寶網,400塊錢就這樣流入了騙子的腰包。
四是售后扯皮,服務打折。賣的時候說得天花亂墜,售后服務時卻百般推諉,這也是許多年貨網絡買家遭遇的煩心事。由于很多一部分網購都是異地購物,買家和賣家又不見面,因此一旦所購物品出現困難,賣家又扯皮的話,買家維權將會變得十分艱難。
虛擬市場監管遭遇考驗
春節期間網購暴露出的眾多消費陷阱,也恰恰折射出了當前相關監管存在的難題。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此前不久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0年,國內的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5131億元。
在網絡購物快速發展的同時,與之相關的違法行為也呈爆發式增長。據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衛哲介紹,從2009年開始,全世界網絡欺詐的金額開始超過販毒,數量眾多的消費者在體驗網絡購物時曾經遭遇陷阱。
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網絡購物又具有虛擬性等特點,它所帶來的違法行為因此也給監管帶來了全新考驗。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曹磊說:“傳統的市場監管體系對在線產品信息管理、交易服務監管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都存在不足。”
淘寶網一位不愿具名的負責人這樣對記者說道:“一旦有消費者認為遭遇網購陷阱時,監管部門從取證開始,到最終作出認定和處罰措施都非常難。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杭州的網民上網買了青海一家網店的假貨,該由哪里的工商部門來管都很難說清。所以現在很多監管職責都是第三方的購物平臺在承擔。”
不過,曹磊認為,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電子商務關注力度的加大,對虛擬市場消費陷阱的監管也會相應加強。今年春節期間、針對網絡銷售侵權盜版商品、以次充好、虛假打折、線下服務和線上促銷承諾不一致、網絡團購缺乏規范等問題,商務部就專門下發文件要求規范網絡購物促銷行為。江西、南京等地工商部門也紛紛向網購人群發出了消費警示。
小心謹慎莫貪便宜
春節期間網購年貨如何才能避免暗藏的陷阱呢?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必須得自己多長個心眼,切莫因為貪圖便宜因小失大。
網購首先應該盡量選擇去正規、知名的網站,尋找大型、信譽度高的賣家。浙江省消保委秘書長徐建明建議,在查看賣家的網絡信用時,除了看好的評論外,還要看差評,并注意觀察賣家的信用是否存在明顯的造假跡象。
“對于一些賣家通過聊天工具和郵箱發過來的鏈接,買家不要輕易去點擊,以免被人種下‘木馬’或是上了釣魚網站的當。”曹磊說,在進行支付時,應盡量選擇支付寶等第三方擔保工具。
另一方面,徐建明認為,為了避免網購中的陷阱,消費者還應該主動向賣家索取憑證,或是保留發貨單、快遞單等物品,一旦出現糾紛,可以順利進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