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僅這一年中就先后有麥考林和當當網兩家電商企業赴美IPO,就在這大好形勢的同時,有一群人也找到了投機倒把的掙錢方式,他們就是盤踞在電子商務網站上的“二道販子”,這群商戶“游戲”在多家電子商務網站中,做著只掙不賠的生意。
2011年1月7日,CNET報道的《用戶當當網下訂單由京東商城送貨蹊蹺何在?》受到巨大關注,當當網開放平臺上的“今日神話”商戶在接到買家孫女士的訂單后,從價格更加便宜的京東商城上下單送貨,以此從孫女士那里賺取16元的差價。
CNET在進一步調查中發現,互聯網二道販子已經初具規模,那么,究竟是誰提供了“二道販子”滋生的溫床?
有人說是因為電子商務的價格戰。2010年底,一場電子商務領域的惡性競爭開打,12月10日,當當網李國慶和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在微博上的互相挑釁可以說是年末價格戰的開端。這一天劉強東在微博上說:“剛有個網友發來短信抱怨,說老劉你的書是便宜,但是也就便宜5-10%,不給力啊。我說便宜多少才算給力?他說20%。我說:好,我們調整比較系統,從下周二開始,每本書都比對手便宜20%!”
此后,價格大戰還從圖書蔓延到3C領域,一些旁觀者說京東商城在這場戰役中不惜血本,而劉強東似乎也不否認這一說法,“其實京東在家電已經殺出一條血路,我們明年大家電銷售額可以輕松突破50個億。”
而挑起這場惡性競爭的始作俑者,劉強東認為是當當網首先的封殺。“當當網對京東商城封殺太狠,幾乎無法公平競爭,這是我創業12年第二次被激怒!”同時他在微博上對封殺極力反對:“封殺實質上就是一種暴利壟斷,試圖扼殺競爭,維護自己的既得暴利。”
“二道販子”便是在這樣的較量中產生,通過賺取雙方間的差價牟利。實際上“二道販子”不只穿梭在京東商城和當當網上,可以說哪里有差價,就有他們的存在。微博上一位網友就表示:“我還經歷過,從淘寶買東西,卓越給我送貨。”
2011年1月10日,孫女士向CNET反映,當當網客服表示已經將“今日神話”商鋪清除岀戶,并返給她20元的購物券作為賠償。盡管孫女士表示,對這樣的賠償還算滿意,但這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子商務業內人士稱:“這證明了目前國內所謂B2C開放平臺還是處于混亂階段。”京東商城方面則對此表示:“自己在審核上非常嚴格,不具備資質的商戶不能在京東商城開店。”
業內人士認為,審核商戶資質是一方面,但互聯網電子商務如何能有一個好的機制避開惡性競爭才是根本。